关于组织开展2025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 校内选拔赛相关工作的通知

发布者:材料学院发布时间:2025-03-07浏览次数:10

各学院(部):

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(原中国国际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,以下简称“大赛”)是由教育部等多部门共同主办的重大创新创业赛事。大赛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,坚持育人为本、突出创新驱动、强化融合发展。为促进我校双创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的升级,充分发挥“以赛促学、以赛促教、以赛促创”的作用,选拔优秀项目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省赛、国赛,现正式启动2025年度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校赛工作。相关事项通知如下:

一、参赛对象

全体全日制在校本科生、全日制在校研究生和毕业5年内的全日制本科学历学生、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学生(2020年之后毕业)。

二、参赛要求

大赛采用校赛、省赛、全国赛三级赛制。结合校情和往年省赛、国赛赛制要求(参赛要求如有变化,以省厅最新通知文件为准),校赛阶段设高教主赛道(以下简称主赛道)、“青年红色筑梦之旅”赛道(以下简称红旅赛道)、产业命题赛道三个赛道。其中,各主赛道内分别设有不同组别(详见附件1)。

申报参赛项目时,请注意:

1)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应根据行业背景选题参赛。

2)大赛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。允许跨校组建团队,鼓励跨学院、跨专业组队,本科生与研究生合作组队,每个团队的参赛成员不少于3人,原则上不多于15人(含团队负责人),须为项目的实际核心成员,指导教师以3人为宜。参赛团队所报参赛创业项目,须为本团队策划或经营的项目,不得借用他人项目参赛。

3)参赛项目涉及他人知识产权的,报名时须提交完整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所有人书面授权许可书等;已在主管部门完成登记注册的创业项目,报名时须提交相关证件材料。

4已获往届省赛二等奖、三等奖的项目仍可报名参赛,但仅限参与省赛推荐,以竞争晋级省赛、国赛资格。已获往届大赛全国总决赛各赛道银奖以上的项目,不可报名参加本届大赛。

52024年立项的校级培育项目必须报名参赛

三、赛程安排

1.项目挖掘和培育(202412月—20253月)

本阶段主要进行宣传动员、组建团队,挖掘和培育项目,开展市场调研,撰写项目文本。

2.作品申报(310日前

参赛项目申报方式为网络申报和纸质申报。所有参赛项目在规定时间内(等上级通知),学院组织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完成注册报名(http://cy.ncss.org.cn/)(注册报名时间另行通知)310前,各学院将参赛项目汇总表、报名表、商业计划书和有关支撑材料(一式1)送交创新创业学院,同时电子版发送至:1025958758@qq.com

各学院按大赛要求对参赛项目和作者进行资格审查,对参赛项目进行初步评审并排序,择优选出本院的参赛作品参加校级比赛。每个学院参赛项目总数不设上限,鼓励多报(各学院广泛动员,50%以上学生参与。)

3.校级比赛安排(3月中下旬)

学校将组织评委专家对参赛作品进行评审,确定决赛名单。按照一定比例选出排名靠前的参赛项目进入校赛训练营,邀请专家评委强化培训、深度辅导,并根据国赛评审规则开展项目路演、实时打分,推荐优秀项目参加2025年省级赛事。

四、工作要求

1.高度重视,加强领导。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(A类赛事)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普通高校学科竞赛目录中排名第一,在教育部印发的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(2021-2025年)》中将其获奖数量列为考核指标必选项。各学院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,广泛动员学生(不少于50%)、教师积极参与竞赛活动,深入挖掘校友资源,形成竞赛的群众性基础。在保证申报项目数量的同时,要精心培育重点项目1-2,要求突出质量、精雕细琢,具备冲刺省赛和国赛的实力(任务表见附件)。

2.整合资源,认真组织。各学院认真做好项目推荐工作,充分发挥校友资源、创新创业社团的作用,鼓励跨学院、跨学科联合组队,深度挖掘学科特色、前沿交叉、科技成果转化的优质项目。为在校生和毕业生参与大赛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,加强对参赛项目的指导和培育。

五、其他事宜

1.请各学院指定1名工作人员加入校赛QQ工作群:824979675;(进群后请实名:学院+姓名。)联系方式:0519-86953776联系人:张万军,地址:59-607(办公室)。相关材料可到QQ群下载。

2.校赛报名和比赛时间为暂定时间,根据省赛和国赛具体通知,后续如有调整会及时告知学院和参赛师生。